票房10亿的《攀登者》口碑分化,中国电影为何讲不好体育故事?
- 2019-10-20 16:31
- 腾讯体育
作为体育大国,中国一直鲜有优质的体育影视作品。2008年,借助北京奥运东风,催生大量体育电影,但大多石沉大海。2019年,《攀登者》的上映,掀开中国新一轮体育电影热潮。陈可辛导演的《李娜》杀青,《中国女排》定档明年大年初一。除此之外,还有《乒乓》、《我心飞扬》(献礼冬奥)等电影也已完成立项。中国电影这次能否讲好体育故事?
自动播放开关自动播放
阿来透露《攀登者》作品中最属意一段:距离珠峰峰顶几十米却被迫放弃
阿来透露《攀登者》作品中最属意一段:距离...
为登珠峰付出残酷代价 阿来:刘连满王富洲屈...
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?阿来:咱们也可以生产...
大美无言!阿来:自然的壮美非亲身体验不能...
作家阿来对于攀登的哲学思索:攀登原是人类...
宅男领略不来的生命体验!阿来:壮美高山给...
撰文/颜廷强
编辑/张蕾
预售票房过亿,点映票房4327.1万,上映首日票房2.08亿,截至目前票房超过10亿。单纯从票房的角度来看,《攀登者》无疑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。
但从评分来看,《攀登者》又很难称之为一部口碑作品,在首日豆瓣评分7分之后,一路走低至现在的6.5分。并且,对于影片的评价也可谓是两极分化。
电影《攀登者》剧照
这有些出人意料,毕竟,《攀登者》可以说是拥有着一套国民免检阵容:吴京、章子怡、胡歌、张译、井柏然.....单拿出来任何一个,都理应是口碑的保障;但这仿佛又在情理之中,毕竟,《攀登者》虽然是主旋律的电影,但题材还是体育片,而纵观整个中国电影发展史,体育题材电影获得成功的案例,少之又少。
尤其,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,体育电影更是一个“异类”般的存在。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突飞猛进,也产生了一个怪现象——体育大国却鲜有好的体育影视作品出现。
以致于,“中国电影,欠体育一部作品”的呼声,越来越高。
国产体育电影陷入“恶性循环”
“我其实十多年前,大约在2001年的时候,就有拍这部电影的打算了。但是,我一直都遇到很多‘风’,都冲不过去。”3年前,在讲述自行车运动的电影《破风》的发布会上,导演林超贤这么说道。
当主持人继续追问,都有哪些“风”时?林导沉默了,没有回答,而是感谢了这一次电影的出品方。
其实,林导的沉默和感谢,很多人都能够体会出其中的意味。
电影《破风》导演林超贤
毕竟,如今中国的电影市场,爱情、动作和喜剧三个类型,基本上瓜分了所有票房。而像体育题材的电影,基本上是拍一部,沉一部,仿佛是陷入到了一个“怪圈”。
可以说,体育题材很难找到投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包括后来,林超贤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,也亲承,还好前面《激战》不错,不然的话,就不会有《破风》。甚至于,再不趁热打铁将《破风》拍了的话,恐怕越往后越难。
平心而论,国产体育电影的发展史并不短。
最早的话,可以追溯到85年前,1934年由孙瑜导演的黑白默片《体育皇后》,这也被视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开山之作。但回顾整个国产体育电影史,时间不短,但数量少得可怜,而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佳作,更是屈指可数,甚至于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《女篮五号》(1957年)、《沙鸥》(1981年)。
《体育皇后》被视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开山之作
但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,国产体育电影同其他类型的电影相比,都有很大的一个“断层”。
造成这种“断层”的根本原因,也很简单:体育电影,基本不赚钱。
要知道,在《攀登者》之前,被人们公认的还算成功的中国体育电影,林超贤导演的《激战》和《破风》的票房也才刚刚过亿。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,《激战》1.18亿的票房只能够排在当年的第58位;《破风》1.45亿的票房排在当年的第68位,票房表现都不突出。
慢慢地,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:投资难-体育电影少-没有成功的样片-投资难。
就以最近两年为例,2017年上映的《八万里》,以首位夺得奥运会奖牌的藏族运动员切阳什姐为原型,讲述的是一位身心受挫的汉族教练重拾自我,培养并带领藏族姑娘实现奥林匹克奖牌梦想的故事。关注基层体育,很有意义。但结果呢?它的票房仅有可怜的1.4万元,甚至于在豆瓣上连评分的人数都不够。并且,在拍的时候,导演柯克一边借钱,一边拍,才最终完成。
电影《八万里》剧照
今年6月份上映的由杨坤主演的《冠军的心》,讲述的是生活困顿颓丧的前职业拳手,为了让兄弟的心脏继续跳动,而被迫打黑拳故事。看起来,很燃,很热血。但最终呢?上映5天票房不足80万以致于被撤档,在豆瓣上的评分定格在了4.7分。
电影《冠军的心》剧照
除此之外,还有诸如《我是马布里》、《谁是球王》。没有意外地,票房口碑全都不尽如人意。
但,真的是体育电影不受观众欢迎吗?
在《八万里》上映2个月后,有一部摔跤题材的电影席卷中国,它就是《摔跤吧!爸爸》。这部产自印度的电影在国内的票房达到了12.95亿,成为了国内首部超10亿的非好莱坞国外电影。在豆瓣上的评分,也是高达9分。这完全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。
《摔跤吧!爸爸》堪称现象级作品
同样的,在《冠军的心》之后,也有一部来自俄罗斯的篮球题材的电影《绝杀慕尼黑》上映。虽然,最终的票房只有8000万人民币,但相比之下,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。在豆瓣上的评分,也拿到了8.3分的高分。
《绝杀慕尼黑》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
可以说,这是两部“卖座又叫好”的电影。
但越是如此,就越像是一记记响亮的耳光,打在国产体育电影的脸上。
体育电影真的不受欢迎?看起来,真的不是。
其实,在国外,体育电影早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个类型。
早在42年之前,由史泰龙主演的拳击题材电影《洛奇》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。
电影《洛奇》获得了奥斯卡大奖
之后,又产生了诸如《卡特教练》、《光荣之路》等口碑作品。在最近十年,《点球成金》(棒球题材)、《弱点》(橄榄球题材)、《斗士》(拳击题材)则是相继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。
在去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,根据前NBA湖人队球员科比退役信改编的动画《亲爱的篮球》,更是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。并且,这还不是那一年奥斯卡获奖的唯一体育电影。英国导演布莱恩·福格尔关于2015年俄罗斯禁药丑闻的纪录片《伊卡洛斯》摘得了最佳纪录长片奖。还有另外一部改编自美国史上最著名的花样滑冰丑闻事件的电影《我,花样女王》获得了三项提名。
《亲爱的篮球》剧照
毫无疑问,单就体育电影这个类型,国内和国外的差距,肉眼可见。
真实、专业、讲好故事缺一不可,体育电影不好拍
很难找到投资之外,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,体育电影“不好拍”。
“这一次确实是我可以说是从影以来最难拍的一个电影。”在谈到《破风》的时候,林超贤导演如是说。要知道,林导此前已经拍过了很多大场面的枪战动作片,比如《证人》、《线人》、《逆战》。在《破风》之前,也已经有了拳击题材的《激战》的经验。但即便如此,他还是毫不犹豫的承认《破风》难拍。
包括,《攀登者》的监制徐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,“登山题材剧本写好难,拍摄更难。”
《攀登者》主创团队
虽然,我们都说:文体不分家。
但是,体育和电影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。体育贵在“真实”,而电影则是“演绎”,是艺术,是作品,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。
电影要想展现出这种真实性,无论是演员、导演和编剧,最好都要有“亲身体验”。或是,亲自上阵,学习感受;亦或是,查阅资料、拜访请教等等,都可以;但反过来想,放眼当今娱乐圈,又会有多少导演,多少演员愿意花费这么多的时间,去吃体育这份苦,受体育这份罪呢?
可能,拍摄一部体育电影的时间,够他们拍好几部爱情片,上很多个综艺了。更重要的是,相比体育电影,这些不苦,不累,甚至于还有些“轻松”。
电影《破风》剧照
《破风》为什么能取得评分7.3分+破亿的成绩?导演林超贤本身就是一个自行车迷。并且,《破风》的灵感来源也是在林导骑车过程中产生的。在电影中,王珞丹饰演的黄诗瑶骑车上坡的那一幕,便是林导真实的经历和体验。在电影的筹备期,林导还专门拜访了很多专业的自行车运动员、教练员,听他们讲故事,从而让整个电影更饱满,也更接地气。
演员也非常努力。彭于晏、窦骁等一众主演,早早进行了自行车的专业训练,女主角王珞丹也没能避免,“骑得都快吐了。导演还说我的腿太细了,要增加肌肉。于是拍完后,我的腿粗了一圈。”
整个拍摄期间,《破风》剧组有50多人受伤,小到擦伤、大到骨折。
“训练的安排、时间与真正的职业车手没有分别,所有演员弄得快死了。”林超贤导演说。
这种苦功夫、笨功夫,对于体育电影来说,是必不可少的,是故事讲得真切的基本提前。
就像是《破风》主演彭于晏说道的那般,“这段时间的训练是值得的。因为口渴的感觉是什么?骑不动的感觉是什么?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,你才可以了解当时的那种心态。”
《破风》的主演在开拍之前接受了严格专业的训练
真实性之外,体育电影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——专业性。
在拍摄《破风》的时候,剧组专门邀请了世界级单车职业队顾问 MAurora GIanetti,全程跟队指导,就是为了让电影看起来不“业余”。
《破风》之外,韩寒的赛车题材电影《飞驰人生》,更可以称为“专业性”的标杆之作。
电影中两名主演沈腾和黄景瑜的赛车服,是在意大利定制的,从设计到各种护具的制作,就花费长达4个月的时间;沈腾的赛车,仅仅是外观设计就改了80多次。整部电影总共使用了将近200辆赛车,改装费更是达到三、四千万——这足以支撑5个顶级车队去参加洲际的拉力赛。
《飞驰人生》剧照
更不容忽视的一点是,作为导演的韩寒,本身也是一名出色的车手。
自从2003开始赛车手职业生涯以来,韩寒获奖无数,曾经连续五届拿下CRC(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)年度总冠军,“其实很多人对我有一个误解,就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我的竞技实力,我是全中国乃至全亚洲数一数二最顶级的拉力车手。”在谈到自己赛车水平的时候,韩寒没有丝毫的谦虚。
《飞驰人生》中的5号赛车,也是韩寒在比赛中所使用的赛车。甚至于,在拍摄一些赛车的高难度动作时,韩寒还亲自上阵,担任“替身”。
这一切,也足以让韩寒底气十足的说出那句:电影中一些高潮、竞技的戏份,换一个导演是做不出来的,因为赛车我最专业。
但往往,大多数中国体育题材的电影,在追求所谓的画面效果和戏剧冲突的时候,忽视了其本身的专业性。
就像是《冠军的心》,之所以豆瓣的评分只有4.7分,关于专业性的质疑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。在评论区,很多网友直言——
“我都怀疑动作指导有没有看过拳击比赛,两个人说是职业实则混混打架。”
“拳击方面业余到家了,正规拳击比赛里流血了是不允许上场的,必须处理完伤口,稍微看看拳击比赛的人都懂吧?”
......
《冠军的心》被质疑专业性
要知道,作为体育电影,第一批触达的观众,大都还是喜欢这项运动的群体。这些人虽然不见得都是“专家”,但对运动的基本了解、判断和欣赏能力是具备的。
像《冠军的心》这样,在基本规则层面都有硬伤的作品,初始口碑就很难好,自然也会让后续的传播、人们的期待大打折扣。
除此之外,如今还出现了一种现象,那就是——披着体育外衣的影视作品。像鹿晗和关晓彤主演的拳击题材《甜蜜暴击》 、韩东君和徐璐主演的赛车题材《极速青春》,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青春偶像剧。
真实性和专业性,能够避免体育电影出现硬伤。而讲好故事,尤其是体育背后的内涵、精神层面的东西,则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所在,因为精神内核才是引起观众共鸣的真正要素。
就像是《摔跤吧!爸爸》,以摔跤这项运动作为载体,背后还承载了诸如家国情怀、女性独立、家庭教育、梦想坚持等等多个维度,这就很容易触动人们的内心。
当然,这恐怕也是最难的,毕竟,隔行如隔山,也许,“体育人不懂电影,电影人不懂体育。”
口碑两极分化,《攀登者》到底成功吗?
参考此前吴京主演的作品,《攀登者》的6.5的评分,确实算不上好。
翻看豆瓣以及其他的社交媒体,关于《攀登者》的评价,也是一个“两极分化”的态势。
《攀登者》口碑两极分化
称赞的方面认为,演员的演技全部在线、剧中的人物刻画比较饱满、场景的还原度很高,能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等等。
吐槽的方面,则可以简单的概括为——文戏“珠峰绝恋”,武戏“雪山跑酷”。
一方面,《攀登者》有两条感情线:方五洲和徐缨、李国梁和黑牡丹。或许,导演这么拍的是为了更饱满的刻画人物。但是,两段感情戏的穿插,再结合剧情的推进,到最后,难免会让有的观众觉得“为国家而攀登”成为了“为爱而攀登”的感觉,活生生看出来了一种“爱情戏”的感觉。
另一方面,虽然场景还原度很高,在登山过程中动作的运用,其实已经是脱离了“登山”的实际,违背了常规。看起来很燃很惊险,但其实,并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当时那一批“攀登者”们的条件艰苦和不容易。据曾经登顶过珠峰的人们透露,到最后第二台阶的时候,可谓是寸步难行,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可能只能移动几十米的距离。并且,在《攀登者》中,对于“危险”的描述主要还是来自于雪崩和大风,难免还是有些片面。
《攀登者》中的感情戏饱受吐槽
当然,无论是称赞还是吐槽,都不无道理。也正好是映证了上面提到的,一部体育电影要想获得成功,获得好的口碑——专业性、真实性、讲好故事,缺一不可。
吴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,这部电影的拍摄,“赢了一个过程”,毕竟这是“一个新的类型,没有人做过,这种经历只有少数人有,这才是(我们)最大的财富。”
从某种程度来说,《攀登者》算是填补了国产电影中登山题材的空白,希望以此为起点,体育题材能够真正成为一种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电影故事类型。
结语
上一次国产体育电影热潮,还是在11年前,2008年。
当时,借助北京奥运的东风,催生了大量的体育电影,诸如讲述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故事的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》、短道速滑题材的《破冰》、带有励志色彩的《买买提的2008》、《隐形的翅膀》等等。
但,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的状态,没有激起多少涟漪。
如今,《攀登者》的上映,可以说是揭开了中国新一轮体育电影热潮的序幕。
陈可辛导演的《李娜》已经杀青,《中国女排》定档明年的大年初一。除此之外,还有《乒乓》、《我心飞扬》(献礼冬奥)等电影也已经完成立项。
电影《中国女排》定档大年初一
体育比赛,很精彩,在于它的真实,在于它的不确定性。
体育电影,同样可以很精彩,在于它对于故事的重构,对于精神的诠释,对于人生的解读。
我们常说,要换个角度看世界。电影之于比赛亦是,它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看体育、感受体育的角度。
也许,一部口碑和票房双爆发的、真正燃爆了的中国体育电影,就快来了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tiyutoutiao.com/sports/362.html